自8月27日起,CCTV-1黃金時間熱播的電視劇《花開山鄉》,掀起一股觀劇熱潮,創下首播收視第一,成為今年最火的扶貧大劇。
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。作為一部描繪當代鄉村發展的寫實劇,《花開山鄉》把鏡頭對準了楚川縣一個邊遠貧窮的村子,講述青年干部白朗在接到上級指派的任務后,只身前往羋月村展開鞏固扶貧成果工作。該劇生動展現了主人公白朗領導村兩委、帶領村民利用自然優勢科技創新,發家致富的艱難過程,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。
該劇根據忽培元的小說《鄉村第一書記》改編,由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,王雷、李小萌、曹云金、姜彤、胡小庭主演。無論是主題的選擇,還是編導演員陣容,均實力相當,《花開山鄉》成為央視大劇,不火都不行。
本文,小編既不劇透,也不影評,只想聊聊劇中的三輪摩托車元素。
《花開山鄉》由雄踞三輪摩托車行業產銷第一幾十年的宗申企業獨家贊助,并獻禮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華誕。宗申三輪摩托車劇情植入60秒,霸屏央視。作為本劇唯一指定用車,宗申三輪摩托車在劇中出現的每一個鏡頭,堪稱點睛之筆,與劇情及場景高度契合,真實再現了農村的生活面貌。
觀看《花開山鄉》,劇中的三輪摩托車多次出現,印象最深的有三個場景。
第一個場景。白朗開著小轎車從北京到羋月村任職,途經楚川縣城某路邊集市遇到塞車。原來是前面的轎車與路邊的雞籠、菜攤來了一個“親密接觸”。雞籠側翻,蔬菜灑落一地,這場面怎一個亂字了得。此時,熒屏左側紅色三輪摩托車非常搶眼,看得出,這是一農民用三輪車拉了幾籠雞在集市出售。在我國縣城和鄉鎮,三輪摩托車屬于常見之物。農民利用農閑時間,把自家的農產品拿到城鎮賣掉,這個時候,三輪摩托車充當了運輸的重要角色,而且,往熱鬧地方路邊一靠,車便成了攤。
宗申三輪摩托車在劇中的第一次亮相,與鄉土煙火完美融合,滿屏生活情趣呼之欲出。
白朗從平坦順暢的公路轉入鄉村公路,再轉入沒硬化的泥土路,接近羋月村時,直接“輪陷”,只好棄車走進村。誰都知道,要致富,先修路。白朗這個村官,未進其村,先知其路。路既如此,羋月村的貧窮可想而知。所以白朗當即表示:“這條路非修不可”。
這里導演埋下伏筆,不經意中交待了羋月村的路況遭心,交通堪憂。
第二個場景。村里成立勞動服務公司,接下了第一單活。白朗帶領二十幾個青壯年入住筑路工地一個月,完成背3000噸石塊上山的重體力活。當村里的家屬們得知工地艱辛程度后,紛紛把家里的雞、蛋、菜,以及洗衣盆、干凈衣服等搜羅出來,塞進三輪摩托車。當這群婦女簇擁著三輪摩托出現在工地時,小編瞬間穿越了,那畫面與戰爭年代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線何其相似。這一車載的是物,更是留守婦女對工地親人的牽掛關愛之情。
此時三輪摩托車的出現,與劇情發展絲絲入扣,非常自然。
第三個場景。入夜,羋月村村委會門口,一輛霧霾灰三輪摩托車成了主角。車上放了兩把靠背椅,大門拉了一條紅色橫幅:“熱烈歡迎白朗書記來坐”。
這個場景的出現,前面也有鋪墊。村里勞動服務公司接到第二單大活,租賃的大型設備需大修。為了籌集資金,白朗將自己的私車,也是村里唯一四個轱轆的車賣了,借了老戰友的兩輪摩托代步。
這個鏡頭傳遞了這樣的信息,在路況不好交通不便的羋月村,三輪摩托車是村民遠足的唯一代步工具,即便是羋月村第一書記住院,三輪摩托車接送也是不錯的待遇。
劇情安排天衣無縫,三輪摩托車與白朗這個深受村民愛戴的村官,一經組合,太接地氣了!
村子里,我們能看見的“本土”交通工具就兩種:自行車,三輪車。羋月村離最近的場鎮七八里路,那是一條沒硬化的泥土路,天晴塵土飛揚,下雨泥濘不堪,而且沒有公共交通。村民出行,貨物運輸,自然由三輪摩托車來擔當最后幾公里的重任。
因此,在當時條件下的羋月村,三輪摩托車大有“當今世上,舍我其誰”的氣勢,存在感爆棚。隨著劇情的發展,三輪摩托車作為村民告別肩挑手扛,多拉塊跑,發家致富的親密伙伴,在劇中多次出現,從不同場景凸現了三輪摩托車不可小覷的實用價值。
影視劇中植入廣告,早就不是稀罕事,但像宗申三輪這樣植入得自然、貼切,毫無突兀感的,并不多見。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,現實生活中的鄉鎮和農村,三輪摩托車就是一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代步運貨交通工具。你拍還是不拍,它都在那里!
《花開山鄉》作為藝術作品,也還原了生活的本來樣子。劇中三輪摩托車的鏡頭,給小編的感覺是:合理的故事情節中,一種合理的存在。
(編輯:xuyongji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