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望過往的奮斗路,走實前方的奮進路,致敬淮海第一代創業人,以他們“奮斗的青春”激勵第二代創業人,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。
作為淮海發展壯大的見證者,對以安繼文為代表的淮海第一代創業人是熟悉的,因為他在20多歲就擔任了當時的兩山口車輛廠廠長,后來成為中國小型車輛發祥地,為徐州制造業之都的重要板塊,是遠近聞名的創業者!1995年被評為銅山縣第一屆“十大杰出青年”、徐州市鄉鎮企業家,而這一切都被黨報記錄了下來。
1994年,年輕有為的安繼文廠長帶領技術骨干討論新品開發。
1976年,當年潘塘人民公社崔莊大隊綜合廠的簡陋廠房,是淮海集團的誕生地。
有思想才會有思路,有思路才會有出路——企業家的思想是第一位的。翻著發黃的報紙,讀著兩山口車輛廠(淮海前身)的新聞,從中領略安繼文的創業風采:“做企業就是做事業,有了這種思想和胸懷以后,我們會產生更大經營策略?!眲摌I伊始,安繼文就堅持“兩為”,即:人才為本、產品為王。他堅信生產的是產品,凝聚的是人品,好人品才能制造出好產品。這“兩為”抓到了企業發展的關鍵點。
《銅山日報》1996年3月8日刊登安繼文廠長的新聞和相關評論。
人才是競爭的根本,鄉鎮企業初創時期最缺的就是人才,所以才有眾多的“星期天工程師”派上用場,安繼文深諳此道,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,只要有德有才就是“淮海人”。他求才若渴,招引人才、厚待人才、重用人才,讓人才有舞臺、有成就感。記得1996年初,我編發的《得人才者振一方——徐州市兩山口車輛廠廠長安繼文小記》的通訊,被安廠長尊重人才的誠意所感染,立即撰寫了“編余隨筆”《以人為本》,在3月8日《銅山日報》經濟版頭條“企業家素描”欄目刊出。評論中有句話被通訊作者重點下劃線:“兩山口車輛廠短短幾年之所以迅速崛起,與廠長安繼文周圍聚集了一批能人不無關系?!币晃秽l黨委書記對“以人為本”的觀點頗有同感:現在上一個項目、建一個廠子,我比較有把握。但是上了以后交給誰經營,卻是很費周折的事。必須先物色好人才,小老板辦小企業,大老板辦大企業,大企業家創建企業集團。對此,我又撰寫了《再談“以人為本”》的評論,在3月29日刊發,使這一報道得以延伸和深化。
制造業的根基在產品,產品是企業經營的載體,是競爭力最直接的體現。產品是平臺,服務是商品。安繼文特別注重抓產品規劃,既做好當前、又著眼長遠,事事用心、步步把關,從研發入手,環環相扣、精準施策,還專門建立了新產品車間,這在當時是非常有遠見的創舉。這一點黨報也留下了痕跡:1994年9月2日,《銅山日報》二版頭條刊發了《且說“新產品車間”》一文,在那個時候,淮海就形成了“生產一代、儲備一代、研發一代”的產品戰略雛形。有一天,報社收到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稿:《淮海集團被評為市“結構調整先進單位”》。事實上,產品調整不能只為應付市場的需求和追趕競爭對手,主要是形成具有差異化價值競爭優勢的產品經營結構。我當即配發評論《調整出活力》,一同在1998年3月11日《銅山日報》經濟版頭條位置刊出。后來淮海把這篇評論原封不動、工工整整抄在黑板報上,在職工中反響不錯:“黨報評論員都贊揚咱了!”我當即電話索要那期板報的照片,幾天后就收到了,現在成為難得的歷史資料。
《銅山日報》1998年3月11日刊登的集團新聞和配發的評論。
評論文章《調整出活力》被工工整整抄在廠里黑板報上。
昨天的新聞,今天的歷史。從黨報關于安繼文一手抓人才、一手抓產品的“兩為”報道,可看出淮海集團從小到大、由大到強的歷史性巨變,記載著淮海第一代創業人胸懷大志、腳踏實地、創新進取的奮斗軌跡。
作者簡介:田厚鋼,筆名田岡,主任記者職稱,銅山縣新聞中心原副主任、書記,徐州市首屆“十佳新聞工作者”、徐州市“十佳閱讀職工”。300多篇文章在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光明日報》、《經濟日報》、《半月談》、《中國記者》、《新聞戰線》等報刊發表。論文《“大白話”講活“大道理”》被中共中央宣傳部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二等獎,為全省唯一獲獎者?,F為集團董事長助理。
(編輯:xuyongjie)